当前位置:文字游湖>历史军事>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恭而后倨,思之令人发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六章 前恭而后倨,思之令人发笑(2 / 5)

马芳拿出了老花镜看了许久,露出了个笑容说道:“陛下,边军战力不强,进攻无力,但是防守还是很有章法的,东胜卫看似摇摇欲坠,但面对两个万人队的冲击,还是守住了。”

“这次守住了,俺答汗再想拿下东胜卫,便不可能了,战场的事儿,说起来复杂至极,说简单,其实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俺答汗第一次没拿下,再想拿下,军心不可用,已是难如登天了。”

朱翊钧摇头说道:“边军战斗力不强,但他们吃的饷银不多啊,京营一个军兵一年十八两银子,边军不到十两,京营每个军兵军备平均就是二十四两银子,边军不到四两,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儿,本该如此。”

朱翊钧对边军的要求就是守得住,而不是出塞作战,边军就那么点粮饷。

朱翊钧看着马芳,眉头紧皱的问道:“马将军,朕有些疑惑,为何要在大同方向构建三道防线呢?这东胜卫外六堡的军兵作战,知道身后还有一道防线,便会丧失战守之心,一旦不敌,就会立刻撤退到下一道防线之内。”

“朕是这么想的,但现在,东胜卫外六堡守住了,朕更加疑惑了,这是为何。”

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在长城内外布置三道防线,真的有意义吗?但看起来效果极好。

马芳看了眼陛下,坏消息是陛下真的没什么战争天赋,好消息是,陛下从来不指挥人作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陛下,只有强军才能破釜沉舟,以当下京营的实力,可以直接从宣府进军,直击板升,有八成的可能,可以直接拿下板升。”马芳首先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何要构建三道防线。

边军不是京营,不是精锐,破釜沉舟、千里突袭这种玩法,是独属于强军强将的用兵之法,并不是适用于边军。

马芳进一步的解释道:“陛下,边军颇为复杂,罪犯、流民、破产者充斥其间,平时在军纪的约束下尚能压制,一旦局势失控,释放出的破坏力极其惊人,宣大河套、陕甘三边,胡汉杂居,如果身后没有防线,没有依仗,反而没有战守之心,因为没有退路,士气反而低迷,就会哗变溃营,甚至望风而逃、见敌便投。”

“身后有退路,反而心里有底,士气可用。”

“北宋末年,宋高宗匆匆继位,金人南下,只能勉强构建了一道江淮防线,在杜充投敌之后,整个防线彻底崩溃,金人攻破了杭州临安,搜山检海抓宋高宗。”

马芳结合具体的战例为陛下分析了下,南宋初建,搜山检海抓赵构这段战争,只有一道防线的南宋,整个防线上的宋军,最终的选择不是破釜沉舟,而是投降和逃亡。

马芳继续说道:“大同方向有三道防线,外六堡、长城、内五堡。吴总督和焦总兵首先要保证的是,败而不溃,未虑胜先虑败,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败而不溃,多么奢侈的构想,马芳自嘉靖十九年从北方逃归,为大明征战了这么多年,万历这几年,是唯一一段能够好以整暇的未虑胜先虑败的时间,他老了,没有年轻人的冲劲儿了。

大明现在的军功制是战线制,而不是人头赏,这也是吴百朋敢这么思考布置的原因,只要能保证败而不溃,稳住战线,任务就完成了,俺答汗就要面对戚继光这把尖刀扎向心口的威胁。

“原来如此,谢马将军解惑。”朱翊钧心中的解惑尽数解开。

“陛下,臣有一言。”马芳现在已经到讲武学堂养老了,他应该远离朝堂的纷争,但思前想后,他还是要为戚继光说两句。

九年了,京营组建九年了,马芳和戚继光搭档了八年,戚继光李如松贪生怕死?尸山血海里出来的人物,会怕死吗?

“马将军有何谏言?”朱翊钧对马芳的意见颇为重视,他的经验是大明宝贵的财富,战场上他的确提不动刀了,但他的经验,却可以保证庙算不发生根本性的错误。

马芳面色凝重的说道:“最近臣在讲武堂听闻,有人说戚继光胆小怕事,李如松贪生怕死,陛下啊,这种说辞,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文字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