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游湖>历史军事>新战国七雄> 第52章 无主良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无主良田(2 / 4)

很多时候,政治地位的优先级还在经济地位之上。比如明清时期,哪怕区区一个家境贫寒的穷秀才,县令或者地方豪绅想收拾你都得掂量掂量。

而一个缺乏背景的富商,如果不及时找把保护伞,就只能任人鱼肉。

西汉虽然很多地方继承了前朝,但在官员选拔制度却迥异于秦制。

军功不再授官,而是改成察举制,就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授予官职。

察举制在秦时就有,但只是一种补充手段,选拔官员主要还是跟爵位挂钩。

这玩意儿一听就知道,想要在其中上下其手,难度太低了。

结果就是士族慢慢把握了各级政权,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实际上跟西周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差不多,都是老子英雄儿好汉。

汉高祖刘邦曾下诏求贤,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但并未成为常态。

察举制确立始于文帝。这个时候天下战事早已平息,没了军功,授官缺乏依据。而文帝初继位时,根基不稳,正好需要拉拢功勋集团,于是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设孝廉和茂才科目,察举法正式成为定制。

低级爵位土地没了、官位没了,甚至免除赋税、减免徭役、抵罪抵罚的作用都在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小,导致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只有封号,啥权利都没有,老百姓对这个徒有虚名的制度,还能有兴趣?所以才有了“民得爵不喜,夺爵亦不惧。”

爵位跟田宅、职级脱钩,军功爵制度逐渐没落。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扩大的流通渠道在两汉年间又重新收窄。底层民众想要实现阶级跃迁的难度逐渐加大。

中间武皇帝创立了武功爵,似乎有点复兴军功爵制度的苗头,但很快便沦为了捞钱的工具。

军功爵制度一旦废除了,想要重新确立,哪有那么容易的。

当年秦国被魏国打到吐血,这么大的压力之下,变法的商鞅还被利益受损的贵族们用五匹马除以六,这大汉国好好的,还想玩军功爵?

汉帝国初兴时,尽管大把的土地分封出去,政府手中依然有些田产奖励有功将士,秦代的二十级军公爵制度还能暂时得以延续。

但在一百多年后,政府手中早就没有土地可以奖赏给将士们了。

自刘彻接手这个庞大帝国以来,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的力量源泉就逐渐从土地变成了五铢钱,而汉国军制也从继承秦代的征兵制开始向募兵制演化,最终到东汉彻底成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文字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