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游湖>游戏竞技>根植黄土地> 第267章 隐情难诉(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隐情难诉(三)(2 / 2)

刘倩并没有从妈妈的口里得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她似乎透过妈妈的眼神看到了妈妈复杂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刘倩心里的疑虑更大了。

刘倩后来也向大姨刘巧英询问过这个情况,大姨对刘倩的答复是,娃娃的名姓都是父母做主的,轮不上旁人说话。

一次,刘倩无意之中彻底弄清了自己的身世,她就是高加林的亲女儿。那是刘倩上高二时,一个星期五的晚上,由于第二天要补课,刘倩就住在了爸爸的文化站。

晚上写完作业后,刘倩猛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这是在一节语文课堂上,刘倩请教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在汉语拼音以前,人们是如何是给汉字注音的?老师便给同学们讲了国音。即1913年(民国二年)“读音统一会”制定了一套“注音字母”,亦称“国音字母”,它是中国第一套为汉语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总共40个,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30年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为注音符号。就是和字典后面《汉语拼音方案》字母,声母,韵母相对应的符号。在此前,古代汉语的音韵学,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举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就采用这种方法;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都不认识的字就不好办了。后来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反切法”,每个汉字的发音都可以透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并来给字注音,以《中华大字典》举例。

刘倩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爸爸的书柜里正好有两本《中华大字典》,现在应该取出来好好看看。

刘倩便从爸爸的文件柜里拿出了两本大字典,放到了爸爸的办公桌上,好家伙两本摞起来比五本《新华字典》还厚。刘倩仔细地翻着,这本字典是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的,爸爸买的是1978年的影印本,竖排版。刘倩看了一会儿,真是枯燥乏味。无意间她打开了包皮,在下册的硬皮和扉页之间夹着一个延州县工农兵照相馆的装相袋,刘倩拿在手上翻转了几下,还是小心地取出里面的照片,原来是一张爸爸和妈妈的合影。照片背面还有一首诗:

赠爱妻

黄土地上一仙葩,灯蛾扑火飞我家;

质朴勤劳人可爱,用尽一生呵护她。

一九八二年仲夏

刘倩仔细地看着照片,妈妈羞中带笑,爸爸面孔严肃,刘倩久久没有放下照片。现在刘倩明白了一切,原来爸爸说给她的话是千真万确的。

后来,刘倩得知爸爸的《中华大字典》还是妈妈给爸爸买的,刘倩心里的疑惑已经完全解开了,今后不管他别人再说什么,她刘倩就是高加林的女儿。

从那时起,这种观念就已深深地烙印在刘倩的心灵深处。“我刘倩姓刘姓高又怎么样,同学们爱咋说就咋说去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文字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