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字游湖>历史军事>大清搬运工> 第112章 发行龙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发行龙洋(2 / 2)

河北、山西占领区继续按照河南成熟的建设方案,搞大基建先让各方面都挣到钱,才能满足消费需要。商业运转起来,才能促进生活的改善。不然纺织厂的布,汽车厂的车卖给谁去?

随着合约的签订,逐步退军。人民安定下来自然要去挣钱。合约规定的在北京设立银行,就要纳入工作安排。

苏州大学经管系的高材生调出两百名集中到郑州培训,先送到北京、石家庄、开封开办银行,吸引百姓存钱,给予利息。

其名为中华银行,以半两起存为口号,顿时席卷南北方。这个时代的票号还都是以大商户为客户。客户存钱还要缴纳不菲的管理费。如今中华银行还给利息,一两银子存一年,就给20文钱。

别小看二十文,对于穷苦人家来说二十文也够吃两三天的。

也极其有利于大商户,北京的商户存银到华夏银行1万两,路上到上海用时一个月,取出来还有近17两的利息,足够在外地几天的食宿花费。

中华银行由两河总督府背书,不论在何处,只要拿着中华银行的银票,都可兑换银两。韩林承诺,当地银行若是兑不出,各地政府、商户收兑的,两河总督府将加两成利息兑付。

鉴于银两在交易中多有磨损损耗,郑州也开始了银元的制作,鉴于历史上袁大头的口碑无与伦比。韩林决定仿制。

北洋政府《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

同时制作毛币、分币,方便百姓日常生活。政府税收率先使用新币。凡使用新币上交税赋的减免一成。商户和百姓日常交易中不得拒收新币。

待韩林政府累积足够信用后再发行纸币。相信只要韩林一直打胜仗,一直存在,那钱也就足够坚挺。

相对于清政府收税全靠白银,还要兑换、火耗、折色,你是一个农民,种着十亩地。当年须交税三两。种地种的是粮食,收上来换的是铜钱或者碎银子。铜钱兑换银子要收上一笔兑换费。

银子的质量不一,还要统计为库平银的成色,因此又要扣除一笔折色费。

官府收了银子还要统一融化,筛除杂质,做成统一的库平银,上交国库。熔化时总有些损耗,这叫火耗。

这些损失官府是绝对不会承担这笔损失,最后权算到了百姓头上。你要交三两的税。就必须多拿出一两来。

百姓算是倒了大霉,这还只是正税,地方上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光银子上的花样就能让百姓脱一层皮。

若使用了银元,起码火耗、折色上归了政府承担,能让百姓少交多少银子,少受多少罪。

银元正面是壹元,背面是一条龙。后世称之为龙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文字游湖